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首页栏目 >
此刻新闻
“东菜西种”让群众增收无忧
——“寿光模式”漳县落地记
标签:此刻新闻 | 来源:中国妇女报客户端 | 作者:袁鹏 蔡峰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蔡峰
甘肃省定西市漳县作为“中国绿色名县”,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3万亩以上,特别是韭菜、黄瓜更是驰名陇上,深受消费者喜爱。但从前,由于当地“小而散”的种植模式,难以形成规模优势,没有定价话语权。
改变,始于全国妇联的定点帮扶。
2020年,在全国妇联的牵桥引线下和东西部协作的支持下,漳县与山东省寿光市瀚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建成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一、二期,复制寿光高端农业经验,打造集种植、加工、物流于一体的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蔬菜精品化之路。
“蔬”香漫武阳
“在寿光种一茬菜需要一年时间,在漳县只需要4个月。这里的土壤肥沃且带有碱性,非常适合蔬菜生长;光照时间长,养分充足,光合作用也强,日照时长每天比寿光多出一个半小时;昼夜温差大,夏季高温,温差调节作用强……”说起漳县种植蔬菜的优势,漳县现代设施产业园负责人刘玉江滔滔不绝。
然而,优势的“落地”却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
“你们那套能在高原上行得通?”“土地流转出去我们靠什么生活?”
面对群众的质疑,当地政府深知,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赢得群众支持。
“一开始,我们对把土地流转出去心里直打鼓,但政府工作人员一趟趟往我家跑,给我算经济账、讲发展前景,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家住漳县盐井镇杜家庄村的陈青梅对此深有感触。
最终,陈青梅不仅以合理的价格流转了自家的2.6亩土地,还在产业园找到了工作,“现在我在园区负责一个黄瓜大棚管护,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而且每年还有土地流转的固定收入,这比以前的收入强多了!”
在众人的期盼中,总投资8633.4万元的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建成落地,累计建成玻璃连栋温室、大跨度钢架温室、高端保暖大型拱棚、恒温库等设施71座,实现蔬菜年产能9500吨,培育优质种苗1100万株,年产值3400万元,纯利润1240万元,产出的蔬菜更是畅销周边各大市场。
随着产业园落成,村民生活发生了巨变。像陈青梅一样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的还有130余名群众,240户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增收。
产业园内,黄瓜、西红柿等蔬菜长势喜人,这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不仅是寿光模式在漳县成功落地的见证,更是漳县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沃土绽新颜
“智能大棚和精细化管理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蔬菜还能这么种。”参加产业园举办的技术培训后,漳县新寺镇永利蔬菜农民合作专业社的负责人王育芳感叹道。
漳县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对于种植蔬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以往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和技术指导,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产业园定期举办培训,让更多群众掌握了蔬菜种植管理的新技术。
“现在刚收完架豆,国庆前白菜就能上市,这些技术都是从产业园学来的‘致富经’。”王育芳笑着说。参加技术培训后,她将水肥一体化灌溉、机械化起垄铺膜等技术引入合作社,300余亩联排钢架大棚里,豆角、水果玉米、辣椒实现科学套种,一年两茬的种植模式让土地产值翻倍。如今,合作社种植的蔬菜更远销上海、西安等一线城市。
“以前在西安打工种草莓,没想到回乡创业更有奔头。现在我还带动了10多个老乡就业!”47岁的大棚承包户包米换蹲在产业园的高标准草莓大棚里,指尖轻抚着鲜红饱满的果实,眼里满是笑意。
“寿光模式”在漳县的落地,让漳县蔬菜产业实现从“帮扶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曾经的“穷山窝”变成了“绿色聚宝盆”。“未来,随着产业链的完善和品牌影响力的扩大,漳县的高原夏菜有望走向全国,真正实现‘东苗西育,共赢共富’。”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小红说。
- 分享:
- 编辑:杨蔚然 ????2025-08-0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