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首页栏目 >
此刻新闻
住房改造提升、诊疗能力增强、教育资源提质……
“北斗星”照亮雪域高原幸福生活
标签:此刻新闻 | 来源:中国妇女报客户端 | 作者:张凌漪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凌漪
早上9点半,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城北街道幸福社区传出欢快的歌声与舞步声。60岁的居民参木拉正和姐妹们一起排练节目《西藏人民齐欢唱》。
“这是我们为迎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准备的节目,为的就是展现我们今天的好生活。”身着华丽藏袍的参木拉笑道,十多年前,他们一家告别漏雨的房子,搬进了这里的保障性住房,“社区还帮我丈夫找了份工作,全家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一个甲子的不懈奋斗,西藏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行走西藏多地,感受雪域高原民生持续改善,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图景。
住有所居:“新房子住起来很舒适!”
记者走进林芝市朗县仲达镇拉丁雪村72岁的村民索朗玉珍家时,她正拿着水壶,站在宽敞的院坝里悠闲地给架子上的花草浇水。
今年藏历新年,索朗玉珍一家搬进了400平方米的新房。“新房子比老屋宽敞了许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卧室。我们拆除了原来的牛圈、旱厕。”索朗玉珍说,“现在家里就有冲水厕所,安装了热水器、淋浴房,在家就可以洗澡,厨房也有了燃气灶。住起来很舒适!”
近年来,针对农牧民群众住房多为实木结构,抗震等级低、采光差等问题,朗县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适当补贴、统规自建”的模式,对有意愿的群众实施住房改造提升。
改造房屋,索朗玉珍家一共花了60多万元,其中县里按照框架结构房屋每人3万元的标准,为全家8口人进行了补助,一共补贴了24万元。
“我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先画了草图,再交给政府聘请的专业设计团队设计,他们在安全、实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满足我们对房屋功能布局的需求。”索朗玉珍说,“最后的方案我们一家人很满意,现在的房子能抗7级地震呢!”
目前,拉丁雪村有42户178人入住了新房。不仅如此,房屋施工还带动了本地务工及机械租赁增收120余万元。索朗玉珍一家在家门口建起了3间门面,目前出租1间,每个月多了500元的租金收入。
病有所医:“家门口看病更方便!”
“托切那,托切那(藏语意为感谢)!”62岁的阿旺塔西靠在病床上,向前来看望他的藏族医生普布扎西连连道谢。
几天前,阿旺塔西感到胸闷胸痛,从300多公里以外的波密县松宗镇来到林芝市人民医院就医,藏族医生普布扎西为他实施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我恢复得很好。”阿旺塔西说,“以前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能到内地就医,现在就近就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我们看病就医更方便了。”
在普布扎西看来,这一切都要感谢广东省援藏医疗队的医生们。他们不仅带来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等一批先进的手术设备,还从零开始,从高原地区发病率较高、救治窗口期较短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方法开始,手把手地带本地医生。
令普布扎西印象最深的是广东省第八批援藏医生黄晓忠。“黄老师见到我们基础薄弱,主动申请留在这里,一共带了我们三年,只要我们有需要,不管什么时间,黄老师总是随叫随到。”普布扎西说。
针对高原地区心血管疾病高发难题,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与林芝市卫生健康委开展深度合作,投入5300余万元,共建林芝高原心血管病研究所和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林芝分中心,成功引入冠脉介入、心脏起搏器植入等先进诊疗技术,提升了林芝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
在广东援藏医疗团队的帮扶下,本地医生诊疗能力得到提升,现已掌握了冠脉介入、电生理检查、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技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今年4月,广东省援建的心血管大楼投入使用,心血管内科的住院床位数从过去的24张扩增至40张,有力改善了患者就医环境。
学有所教:“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更好了!”
红烧鸡翅、青笋炒肉、炝炒土豆丝、黄瓜胡萝卜汤……中午1点半,炽热的阳光洒满日喀则市江孜县第一中学校园,孩子们正在吃午餐。
日喀则市江孜县第一中学党委书记王婷告诉记者,这里的孩子们现在都享受“三包(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用品)”政策。
王婷从陕西来到日喀则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经21年。“刚来的时候我住的是平房,用水只能靠肩挑背扛。现在住的是楼房,用的是自来水。”这些年,王婷亲身感受着学校发生的变化。
王婷说,现在海拔4000米的校园里绿树多了,校园环境更美了。教学设备也有了很大区别,2004年刚上课用的是传统的黑板粉笔,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现在还能时常与上海中学东校的师生连线,诊断教学问题,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经验,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教学资源。
- 分享:
- 编辑:杨蔚然 ????2025-08-04
评论